流行的am(autonomous management,autonomous maintenance),具有两重含义,即自主管理和自主维护。
所谓自主管理,小到个体员工自觉、自律、主动、积极的现场改善和创造性工作,大到自然班组、工段、车间的自主团队活动和自我管理。自主维护是日常生产运行中员工对设备、工作设施的清扫、检查、保养乃至简单的维修活动。两个“自主”就是焕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,就是让员工充满自豪、激情地参与到工作改善之中,让他们不断从工作中寻找乐趣、兴趣,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大到社会,小到企业,微到班组和个人,能不能完全依赖“他律”来治理?我们是否需要下大功夫来营造一个“自主、自觉和自律”的社会环境和凯发app的文化。只有“诚信”、“负责”、“自我规范”从每个机构,每个企业、每个班组、每个员工自身做起,才能让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更高效、有序,更安全、无忧,更健康、环保。
在企业运行中,组织应该给基层员工以更多自主决定权,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模拟和学习,适应生产情景的变化,自主形成行为规范;组织里更多的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决定群体的行为方式,这个群体会变得越来越聪明;而且,只有每个个体成员都以负责任的态度行动并自己做决定的时候,群体才趋向于有智慧!
关于基层群体智慧的开发,丰田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案例验证。丰田公司认为,全力激活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。他们认为:除去生产损失之类的七大现场效率损失外,第八大浪费是不懂得运用工人的智慧,这是最大的浪费。2003年,公司的18万名员工,完成了237万件改善提案。成千上万名员工就像上了瘾一样痴迷于
现场改善,这就是丰田成功的奥秘,也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dna!
谈到员工对设备的自主维护,也有很多不以为然的议论。不少人认为企业应该分工明确,操作员工只管操作就行,维修应该由专业维修人员来做。让一些文化程度和技术素质较低的员工来维护设备,常常会捅出更大的漏子,还不如不做。
曾经去过很多企业,发现这个“自主维护”做与不做,差异巨大。一个纺织公司印染车间的机修工曾对笔者发牢骚,车间的吊车控制盒一个月要修40多次,常常是因为操作员工将控制盒乱拉、乱放,或者不小心掉水里或者染缸里。因为这个工厂分工明确,操作员工是严格遵守“我操作,你维修”这个原则的。在一个有名的集装箱码头,铲车司机不时就用二档启动车辆,把变速箱打坏,因为他们对车辆的损坏不负责,有另外部门的专人负责修理。
我们从来不会忽视对自己身体的“自主维护”的,绝大多数人也不会把自己的健康押宝在医院里。如钟南山院士所说,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。几乎每个人都会结合自己身体状况预备一些常用药,小病初起时就服药预防,感到有些不适就会休息、调整,这“自主维护”的工作量恐怕不会少于医院“维护”工作量的20%。
“自主维护”不在于能够做多少,而在于是否有这样的意识。企业开始实施自主维护体系,会存在一定损坏性维护的风险,这要靠制定维护保养规范和充分的技术培训来弥补。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与损坏性维护的损失相比,企业更多获得的是员工对设备的正确操作,对设备经常的清扫,对微小隐患、萌芽状态故障的处理(至少是信息传递)以及对设备像孩子般的呵护。重要的是,自主维护能够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,让员工更关注设备的细微状况,与维护的风险比较,企业的收获是巨大的。
自主维护也应该设计具体的管理流程。笔者认为,
自主维护要从设备的清扫开始的,接着是对设备状况的点检、记录和分析,然后就是保养,员工可以在紧固、润滑、调整、更换、堵漏、防腐、对中、平衡、疏通、粘接等环节中选取必要的步骤,之后又回到起点,进行下一个点检部位的清扫,……,这样循环往复,不断重复着自主维护am闭环。
操作员工对设备的自主维护可不能缺!